建造年份
蓮花之下的基座刻有「一九七九年」及「余/佘氏立」的文字
基本描述
第一組神像以山徑途中較平坦的天然大石為基礎。分岔口之處,只有一尊白衣送子觀音立於白色蓮花上,而蓮花則裝置在塗了綠漆的石面,石頭與水泥圍出一水池,池中有金魚、錦鯉各一雙,亦有插花用的玻璃杯。池水以水管引導附近溪水到池中,池旁更開有溢水孔,滿溢的池水沿着地上挖掘的水道流走。觀音像左方有五層紅色小香塔,水池前有圓托紅底白色「忍」字,字前左右有黃色麒麟一雙,前方地上塗有綠漆香爐狀之物。更前方有擺放香爐的橄欖形石面桌,旁邊鋪上淺綠色方形瓷磚。
香港城市空間狹小緊湊,建設費用高昂,建築規例繁複,公共空間規管又嚴厲,一般市民幾乎沒有機會在城市空間展示自己的理念、構想和參與建設城市。於是近郊及郊野公園等規管相對寬鬆的地方,便成為市民「以意創造」的「灰色地帶」。而宗教似乎是個有共同文化根基,而又可理直氣壯暫時不守法的「免死金牌」。
不少行山徑都有神像群,部分的由來不詳,可能是從棄置的神像開始,可能是有心人聚沙成塔而成。神像群在空間建構上,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市民約定俗成地自發參與建構過程,多年來逐少加建,共同為神像創造了一處(他們認為)適合安置神像的地方,猶如「為神造園」。此作品就是希望記錄和分析這些「由下而上」的「有機」創造。
柏架山神像群
在柏架山道與鰂魚涌緩跑徑之間的山徑和小溪附近,有兩組用料和顏色一致的神像群,推測為同一人或同一班人興建。送子觀音的蓮花底刻有「一九七九年 □□長許□ 余/佘氏立」,說明余/佘氏於一九七九年建成的送子觀音,雖非正式建造,卻有造像和留名後世的意思。傳統廟宇根據營造法式、其他建造標準或工匠傳承的方法興建,豎立神像也有準則,未必能如這送子觀音般,自由地以意創造。這個供奉、參拜之場所沒有宗教的莊嚴,卻有民間藝術的意趣。
觀音在民間的形象,大部分是坐或立於蓮花寶座上,而現實中蓮花的葉和花均挺出水面。水池難置於廟中,在規管相對寬鬆的郊野,反而可借地利之便,引溪水在蓮花座下蓄水成池,營造觀音「出淤泥而不染」的形象。水池旁設溢水口,再連接地上挖掘的水道通回小溪,頗見巧思。可是整座建設甚為隨意,雖有考慮美感(如漆油顏色的統一),形態卻是實用主導,似一邊構思一邊建造,或部分因應後來需要增建。例如觀音的基座不對稱,觀音左方設五層紅色香塔,亦有石桌、柱墩狀和看似灶頭的部分,讓人擺放神像、祭品或其他物件,有比蓮花寶座低的圓形坐墊,彷彿可多放一座副神像。從昔日的報道得知,漁農自然護理署不時會出通告,着人清理觀音左方平坦之處擺放的神像和雜物,不過清理過後很快又給放滿。
柏架山兩組神像群的神位與基座,主要由可塑性高的水泥,配合就地取材的石頭建造,和其他地區的神像群情況類似。與眾不同的是,送子觀音的基座、「灶頭」,甚至附近路徑的圍邊,皆用了生力啤酒的酒樽作為堆砌物料,是另類循環再用。第二組神像的矮櫃,放有少量香燭和器皿,方便街坊及義工打理神像群。不少路經送子觀音的遊人都會駐足參拜,或用膠水盆盛池水洗手。